城市: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广西 > 文史非遗 > 正文

看乐业百年唱灯文化,感受非遗多彩魅力

发布时间:2020-06-04 22:17:32 来源:乐业县委统战部 作者:毛巧环 卢梦桃 阅读:860


  乐业唱灯戏属地方戏剧,又名灯戏,是乐业县独有的一种汉族民间戏种。自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形成以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先是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乐业县高山汉族聚居的逻沙乡仁龙村以及汉族居住的村屯,后传及甘田、新化、幼平、花坪等乡镇,以及毗邻的凌云县的玉洪、加尤、逻楼和田林县的浪平、平山、百乐等地。唱灯戏既有别于广西的桂剧、彩调,又不同于云南、贵州的花灯戏和湖南的花鼓戏以及江西、福建的采茶调。  

  乐业唱灯戏有唱灯舞龙的文化传统,由民间走村串寨的庆贺新春或恭贺建房、庆祝婚嫁等歌舞发展而来,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灯戏的形成大致可分为民间歌舞、舞台演出两个时期。民间歌舞时期的唱灯戏以民间歌舞为主,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人物一旦一丑,由于演出的地点大都在庭院和村头寨尾,故民间称之为地唱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以“两小”(小旦、小丑)为主的歌舞形式,远远不能表现生活中复杂的问题,因而发展到了内容比较复杂的大戏,人物也由原来的“两小”发展到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三小”,可细分为正生、老生、正旦、花旦、闺门旦、老旦、褶子丑、烂衣丑、官衣丑和老丑等,并出现了许多反映劳动、生活、爱情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大戏,演出地点亦由田间地角走上舞台,变成了台唱灯,即为现在的唱灯戏,从而称之为舞台演出时期。  

  唱灯戏音乐的唱腔部分分“正板”和“小调”两类。正板类是灯戏的主要唱腔,是由“起板”、“正板”和“煞板”三个部分组成,小调类有“山歌”、“小调”和“巫调”等,一般作为辅助唱腔,唱词为上下句结构,多数为五字、七字、十字句。舞台语言为乐业高山汉族方言,唱灯戏的伴奏曲牌有《万年宽》《装烟倒茶》《起板》《正板》《煞板》《双头调板》等。伴奏乐器及击乐有鼓、木鱼、大锣、钹、二胡、月琴、笛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唢呐、手风琴。  

  近年来,乐业县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大战略”的发展定位,全力实施“文化名县”战略,组织当地文化部门致力唱灯文化的传承保护及推广工作,唱灯戏一步步绽放出它的魅力和光彩,并不断获得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唱灯小戏《这家有女》《雨后晴岚》《七婶嫁媳》曾获得百色市专业文艺汇演一等奖,《七婶嫁媳》同时获得八桂群星铜奖;《这家有女》获得广西首届戏剧文学提名奖,《乡情》获得百色市剧本征集二等奖,《远山的灯亮了》《并蒂莲》获得百色市文艺汇演三等奖。2010年,乐业唱灯戏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进入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名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