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广西 > 文史非遗 > 正文

“2020中国非遗整体性保护论坛”在广西桂林举办

发布时间:2020-12-08 22:04:16 阅读:1207

  12月7日至8日,“2020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论坛”在广西桂林举办。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规划处处长杨晓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甘霖,桂林市委常委、副市长沈威虎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QQ截图20201208215840.jpg

  本次论坛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和桂林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论坛围绕“如何深化对遗产整体性保护理念的认知”、“如何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现有效对接”,特别是“如何适应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遗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等话题展开研讨,旨在分享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建设管理经验及实践成果,探讨整体性保护的模式与途径,进一步推动整体性保护理论和实践,为保护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王福州指出,首先,作为一种保护理念,整体性包含遗产、文化的整体性两层含义。保护中,各个环节要兼顾,不可偏废、孤立或片面。其次,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之间,存在着工作衔接和逻辑关联。探索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尝试。再者,中西文明相互借鉴、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因而既要兼顾文化形态的整体与完整,又要兼顾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不断修整旧有的观念,以更好构建并落实文旅部提出的有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

  甘霖表示,广西积极探索在非遗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今后,广西将进一步深入贯彻国务院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按照“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非遗整体性保护要求,把保护区与生态强区和文化强区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文旅融合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新发展。

  参加论坛的田青、高丙中、陈华文、江东、周小璞、李荣启等专家学者,也从各自角度对非遗整体性保护提出了独到见解。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国家级保护区代表,分别就建设工作理念、方法、成果与经验进行交流分享。本次论坛还将出版论文集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回顾专集等。

  截止目前,我国共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7个。全国21个省(区、市)相继设立197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经过10 余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10多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及各地主管部门不断深化认识,扎实推进工作,颁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保护区建设在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促进区域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广西通过积极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进步。广西现有8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914项、传承人742人,其中壮族霜降节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性名录。广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开展中越边境非遗富民惠民示范带建设,“中越边境非遗之旅”成为文旅部向境外游客首推十二条中国非遗旅游线路之一。全区现建有非遗展示中心、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扶贫工坊等各类非遗保护工作平台386个,龙州县列入全国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县,靖西市壮锦厂和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获评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各保护区相关人员以及非物质文化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共120余人参加了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