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微事 > 聚焦桂农 > 正文

金秀巴勒小山村改变扶贫的新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发布时间:2021-02-09 21:40:00 来源:来宾日报 阅读:412

  

陶桂兰(中)与家人一起制作红薯干

     “肩膀挑去,嘴巴挑回。”这是2015年以前,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巴勒村未通水泥路时,在村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当时,村民只能用肩挑物资的方式勉强维持生计。

      2016年,巴勒村修建水泥路并通车。同年,金秀县委、县政府提出旅游扶贫的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忠良乡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将旅游公司引进巴勒村,创新提出“巴勒旅游扶贫开发”新模式。

     “以前挣钱都是靠砍竹子去卖,早出晚归爬山,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收入也少。现在坐在家门口就能卖东西,收入增加许多。”2月4日,在巴勒村,脱贫户陶桂兰穿着一身瑶族服饰,正忙着给红薯削皮,稍后将其晒制成红薯干。陶桂兰家里种有8亩红薯,通过制作红薯干,陶桂兰一年能有2万元以上的收入。

      同样在家里吃上“旅游饭”的,还有今年54岁的兰献葵。兰献葵是编竹篮的一把好手,此前受地域限制,她编的竹篮样式单一,只能挑到邻县的新圩镇卖,最多卖15元一个。自巴勒村引进乡村旅游以来,竹篮销路拓宽,兰献葵接受定制订单,售卖的竹篮、箩筐样式多达40余种,售价30元~150元,最远卖到湖南。现在,在编制竹篮之余,兰献葵同时制作红薯干,在景区售卖粥品,参与民俗舞蹈演出等,年收入达3万至4万元。

     “巴勒山的景区初具规模后,我们建立了村里的第一个电商服务站,除了帮村民收寄快递,还帮忙打包产品在网上售卖。”

      巴勒村村党总支部原书记陶建富表示,电商服务站的设点,将巴勒村的茶叶、红薯干、笋干等特产销售量提升了50%以上。

      2017年“壮族三月三”假期,巴勒的景区尚未开放,已有不少游客慕名慕名而来。陶建富从中看到商机,率先在村里建起第一家民宿,每年增收约4万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去年巴勒村旅游业稍显低迷,但陶建富仍抱着乐观心态,“公路交通网在不断完善,如今蒙山至金秀公路正在修建,以后交通会更便利。熬过疫情期,我相信旅游业会迎来更光明的前景。”

     “巴勒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让所有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每户村民至少有一人参与到旅游业中。”巴勒村村党总支部书记陶福连说,几年间,巴勒村的旅游从无到有,如今正常营业的民宿有12家、餐饮6家。截至2020年12月,巴勒村群众通过发展旅游,收入共计达53万元,成功实现一产向三产的转变,外出务工人员大大减少。

      据忠良乡乡长谢临萍介绍,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巴勒村实现“传统产业+农业+新兴产业+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巴勒曙光休闲农业示范区”、巴勒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等。“巴勒天然氧吧”景区内建成玻璃栈道、房车营地、帐篷营地、蒙古包、吊脚楼等设施,进一步提升巴勒村的旅游档次。巴勒村通过“公司+集体+农户”的模式,实现“农业+”“旅游+”,吸引大批区内外旅客前来消费,以旅游之名享誉县内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