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动态 > 正文

六七十年代接生员的心声

发布时间:2021-11-05 22:07:32 阅读:18548

  


  近日,法治宣传网广西普法宣传站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她们都是耄耋之年的农村阿婆,都来自广西南宁市宾阳县的各个村庄,广西普法宣传站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她们。还来不及喝上一口水,她们就迫不及待的告诉普法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说:“我们都是六七十年代的接生婆”。其中84岁高龄的江平英阿婆小心翼翼的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封手写信件递给了工作人员,以下就是信件的内容。

  


  经广西普法宣传站工作人员了解后得知,江平英阿婆等人所说的“接生婆”,原来都是六十年代的乡村医生。

  据了解,六十年代是计划经济时代,那个时候的乡村医生,又叫赤脚医生,是七十年代的产物。那个年代的医务工作叫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所以说那个时候的人生孩子都是在家里通过专业接生婆接生的。

  江平英阿婆告诉我们,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大桥镇(原大桥公社)第一代新法接生员,在1964年,她是冒着被家人反对被社会歧视的情况下积极响应号召参加了工作。当时参加接生员工作都接受过当地政府统一集中的专业培训,培训合格后每人都拿到一本由“中国农村卫生协会监制”的接生员工作证,持证人就可以依法依规为乡村群众服务。

  


  江平英阿婆说那个时候工作非常困难,那时各乡村没没有设置产室,农民没有钱,90%的产妇都必须在家里接生。接生员没有交通工具,就一把伞一个药箱,不论是白天黑夜,不论是寒风冷雨,接生员只要已接到通知,就马上放下家中的一切事务赶去接生。而且她们在接生过程中必须保护好产妇和婴儿,安全接生之后,还要去回访三次才算是完成接生工作。江平英阿婆自豪地说:“我做了几十年接生工作,多苦多累从没有过一声抱怨,因为我知道我们所做的工作很神圣。在接生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一例产妇伤亡事故,也没有出现过一例婴儿破伤风事件,那时候一切都是为母婴着想,我们去接一个婴儿才得一元伍角钱,还包药费和交通费在内。”

  


  江平英阿婆说她的接生员工作一直做到当年的大桥卫生院宣布退休才结束了“接生婆”的工作使命。说是“退休”了,但是却没有过一分钱的“退休金”。老人家当年因为风里来雨里去,不分白天黑夜的奔波劳累,“退休”后落下一身病痛,并导致了肢体残疾,真的到了老弱病残无能为力的境地!

  江平英阿婆说,现在国家富强了,各项政策都完善了,人人都过上富足的好生活,每个单位退休的干部职工都有退休金补助,连自然村村和生产队干部都有退休金,可是,她们这帮乡村赤脚医生却从未有过一分钱的政府补贴。江平英阿婆最后失望地诉说道:“我们拼命为国家干了几十年的接生员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难道我们做错了吗?难道我们对国家没有一点贡献吗?难道国家真的把我们忘了吗?”

  据历史资料显示,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极端落后。当时的妇女卫生工作被列为国家的首要任务,卫生部要求基层人民政府加强基层卫生工作。为了改善群众生育条件,加强农村接生力量,减少分娩的危险,保障母子平安。当时的口号是:“怀一个,生一个,生一个,活一个。”良好的接生技术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于是,每个村选派了一位心灵手巧、身强力壮、根正苗红的妇女参加训练接生员(婆),到乡卫生院进行接生培训;部分解放前就接生的接生婆(产婆)也参与了培训,突出强调接生工具要消毒等新法接生运动,是党和国家早期一项成功的举措。充分利用解放后新一代接生员的工作和她们的熟练技术,提高她们的服务质量,达到新中国新生婴儿的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至1959年,接生员(婆)的数量从1.5万名增加到3.5万名。助产士、接受复训的产婆、以及参加短期接生培训的妇女的人数从4.4万名增加到77.4万名。

  在哪个年代,农村交通不便、医疗及配套落后、思想保守,当时大多数夫妇都是生4~6胎,甚至更多胎,农村妇女都在家里生孩子,大多数都是由村里的接生员(婆)接生,遇到极个别难产的产妇才送公社卫生院!所以,那时村里的接生员(婆)在村里备受乡里人们的尊敬!然而,农村接生员(婆)的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是一般人难以体会得到的!

  


  【第一是责任重大,人命大于天】

  产妇母子两条人命就交到了接生员(婆)手里了。每一次接生,对于接生员(婆)来说,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产妇顺产,母子平安,自然皆大欢喜!如果产妇遇到各种不同情况的难产,无论多难,无论几天几夜还是多久,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那时没有B超,农村产妇都没有经过产检,当然不知道胎位不正等等异常情况,遇到这种情况,产妇和婴儿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接生员就要凭着熟练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接生经验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尽心尽力地操作。有时婴儿生下来已经不会动不会哭了,必须立即对婴儿进行抢救,争分夺秒把婴儿抢救过来。当接生员(婆)为新生婴儿剪掉脐带,将脐部包扎好,将宝宝交给产妇或产妇家属以后,才算顺利地完成了一次接生任务!

  【第二是随喊随到,不分寒暑、不分昼夜】

  农村接生员是不脱产,但是不论是白天黑夜、半夜三更、不论是刮风下雪、天寒地冻、不论远近、不管接生员你正在做什么,只要有产妇家属来喊就得出发,不得推辞。

  【第三是农村交通和照明不便、背起药箱、打着赤脚就走】

  接生员需到方圆约5公里的范围内的农户家去接生。那时农村根本就没有自行车,假使有自行车也没有可骑自行车的路,多半是要靠人工推单车或靠人肩扛单车。有的农村1983年才有农村照明用电。此前除极少数人外,连手电筒都没有。晚上如果天气好,又有月亮还好,不然,那时只有靠俗称的桢子火和麻骨火来辨别路况。桢子火就是一种很细长的竹子,锤裂后浸入水中一段时间,捞取后晒干,可点成明火照明。麻骨就是黄麻去取麻皮后剩的芯,浸入水中一段时间,捞取后晒干,可点燃但可不能点成明火照明,若点成明火照明一根1米多长的麻骨只能燃三两分钟时间。只能点燃后吹灭明火,然后在路面左右来回晃动,可粗略辨别路面情况而行走。有些产妇家在比较偏僻的半山腰,走的是崎岖的山路还要翻山越岭,一次要走五六里路程才能到达农户家里接生。

  【第四是工作累,报酬低】

  1978年以前,接生一个,由接生员(婆)这里填写证明盖私章,然后凭证明到卫生所领取出生证,产妇家属方交一元钱人民币,一个月后,接生员(婆)去卫生所结一次账,接生一个新生儿接生员(婆)可以得到0.7~0.8元钱人民币的报酬,一个月常常可以领到十多元钱。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改由产妇家属当场包红包,接生一个婴儿有5元到20元钱不等的红包,并一直持续到90年代以后才逐步提高。

  编者按:光阴如梭,日月轮回。我们可以忘记许多,我们不应该忘记父母,此外,我们也不要忘记那双把自己迎接到这个世界来的双手,不要忘记那个把我们接生到人间来的“接生婆”。

  

  


  


  

QQ截图20211105213550.png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