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八桂看点 > 八桂动态 > 正文

发现最美铁路.纵览湘桂走廊:“驼背”上的列车“编织者”

发布时间:2022-08-29 21:31:14 阅读:6509



  高温炙烤下的柳州南编组场,车流滚滚,热浪腾腾。在柳州南站下行驼峰,溜放下来的车辆在减速器内摩擦减速发出尖锐刺耳声,震得耳膜嗡嗡直响。

  


  驼峰,是人为设计建造在到达场与编组场之间隆起的一个坡, 因像骆驼峰背形状而得名,它与编组场有一定高差,调车机推峰的速度产生的动能,加上高差的势能,使车辆从驼峰顶溜向编组场,进入预定的股道。

  

QQ截图20220829205645.jpg


  南来北往的车流,离不开这群忙碌在驼峰峰顶的列车“编织者”,他们身着黄衣,头戴黄帽,手持近2米长的铁钩子,将来自各方向列车分解又重新集结,他们就是负责列车解编作业的调车员,俗称“提钩手”。

  

  

  近年来,随着柳州铁路港开通使用,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战略的逐步实施,位于湘桂、黔桂、焦柳三条铁路干线交汇处的柳州南编组站车流激增。尤其进入夏季以来,以电煤为主的大宗“黑货”物资持续走高,调车员经常要顶着太阳,在外面一干就是一天。在他们一钩一钩忙碌下,柳州南编组站日均办理车数持续处于13000余辆高位,这对调车员来说,身体和心理都要承受相当大的考验。

  


  31岁的袁顶成是柳州南编组站运转二车间一名普通的驼峰调车员,从事驼峰提钩作业已有7年多,他所在的下行驼峰位于编组站的枢纽咽喉部位,担负着2个方向的列车解体任务。

  


  驼峰提钩作业需要在车流移动过程中进行动态作业,危险系数高,作业难度大,同时也是个力气活。一个单班12小时解体列车约30列1500辆,提钩人员要用力挥动手臂近500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时间高强度的提钩使得提钩人员右臂肌肉明显强于左臂肌肉。“这是我们的麒麟臂”,袁顶成笑着展示着自己的右臂肌肉。

  


  袁顶成说,当调车机从到达场将待分解的货车推至驼峰时,他们要紧跟着时速5公里的列车奔跑,以便及时将车厢连接处的提钩杆提起,并用提钩器将风管摘开。由于他的解体速度总比身边同事快,于是大伙都形象称他为驼峰“快枪手”。

  


  临近中午,气温达到34℃,闷热异常。袁顶成全副武装,还戴着厚厚的手套,满脸汗水,前胸后背已经湿透。为什么这么热的天还穿这么多?袁顶成指了指身上的工作服说:“太阳很大,我们必须穿这种长袖衣服,佩带手套,免得被发烫的车辆烫到。”

  


  常年的提钩作业,让袁顶成已总结出一套自己独特的工作机技巧,省时又省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快、准、稳”,快就是要提钩速度快,准就是用钩卡位准、稳就是要身体重心稳,做到这三个字,就能千钩万辆无差错。为了演示一遍他的独门绝技,他拿起一把铁钩朝移动车辆走去,一边提钩一边说道,“我们现在干的活叫解体溜放作业,最主要是掌握好提钩的时机,车辆数不同,提钩点也不一样。提早了容易落锁,得勤看着;提晚了提不开钩,还得重复作业,甚至会影响运输秩序,造成列车晚点。”

  

QQ截图20220829210042.jpg


  由于近期车辆集中到达,解体溜放作业密度大,职工们没有固定的午餐时间,只能在列车未到达的空闲时段抓紧吃饭,饭后还要进行下一批作业。

  


  “高温天气下,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保障作业安全和效率。”下行运转车间主任李俊雄说,他们完善了安全卡控措施,确保职工在高温天气作业时标准不降低、程序不简化、质量不打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