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过广西田林的一段壮剧,里面的歌词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壮剧山歌一大箩,风流街上我唱歌”。这歌词,唱得真洒脱!在“风流街”上唱歌,真让人琢磨不透,不敢想象?就此,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一定要去田林看个究竟,弄个明白!
到了田林,找到当地的壮乡人,问道:“风流街”一事的说法?经过了解,才知道“风流街”是当地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一直在传承。每年三月赶歌圩,青年男女趁此机会对歌相亲,民间俗称为“风流街”。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老而独具魅力的壮剧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由于地域环境、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等分支。2006年,壮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文化传媒及媒体行业的工作者来说。对壮乡的文化有着浓郁的兴趣,深深的被这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吸引。2023年。受百色网信办及田林宣传部邀请,我们组成3人打卡小组,前往田林壮乡。在地方宣传部同志的陪同下,我们分别通过参加地方各类活动,对田林的壮剧有了进一步了解!
壮剧最为突出的为“北路壮剧”。据史册记载,北路壮剧诞生于乾隆三十年,起源于广西田林县旧州镇。北路壮剧的音乐经过艺师的不断改革、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六声腔。“正调”唱腔是北路壮剧的主要唱腔,由旧州山歌发展而成,调式稳固明朗,旋律恬静优美,素来男女通用。壮剧用本地壮话演唱,不少民间谚语、俚语、格言脍炙人口,主要伴奏乐器马骨胡是壮剧独特的乐器。
这些年来,北路壮剧表演者及爱好者都在不断探索。他们从剧本入手,选材贴近生活、主题鲜明,突出人物刻画,规范表演技艺,唱腔也从单一发展到多元。目前,北路壮剧剧目正逐渐丰富,由历代艺师移植、改编、自编和当地文化部门创作的剧目累计达300多部,且新剧创作不断涌现。新剧多为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新时代新事物新思想的作品,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审美需要,给壮剧自身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如今,当地政府大力扶持北路壮剧剧目创作,通过举办壮剧文化艺术节来提高其艺术水平,许多优秀剧目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国家级奖项。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对继承和发扬北路壮剧也给予相应的支持,不仅请专业老师到各个剧团指导排练,还开展壮剧进校园活动,从小开始培养壮剧接班人。(图/文: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