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八桂看点 > 社会风采 > 正文

林忠伟:咨政之路 始于足下

发布时间:2021-09-23 11:55:41 来源:广西新闻图片画报社/作者:黄河、黄丽珊 阅读:6430



  林忠伟,致公党中央委员,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咨政专家。先后获评为大化、河池“新农村建设优秀指导员”,2008年至2012年均荣获“自治区扶贫先进个人”;2010年、2013年、2015年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先进个人;2012年至2016年分别荣获致公党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党员。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咨政专家林忠伟在自己的专著《扶贫!扶贫!》一书中,全文引用了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概括了他在扶贫路上的艰难跋涉与酸甜苦辣,更回答了当下知识分子们的调研工作路在何方,如何为国为民汇才聚智的问题。翻开林忠伟闪亮耀眼的履历:中国致公党中央农业农村委员,自治区党委智库成员,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三农”研究专家库特约研究员,中国致公党广西区委会参政议政专家;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兼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首任特聘专家,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会专家顾问,中国乡村振兴智库联盟副秘书长,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东盟文化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在这一长串的头衔背后,是他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默默无闻的坚守,勇于作为的担当。

  【扶贫调研精把脉】

  2008年至2012年,林忠伟利用担任广西社会科学院驻大化瑶族自治县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扶贫队员的有利时机,自费走访了大化36个贫困村,和广西80多个县难以计数的贫困村,还奔波在广西、广东上百个县大大小小的乡镇中学、村屯小学,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这一路上,他遇到过许多坎坷、挫折,也见到一幕幕令人动容的场景。

  大化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缺水干旱、山高路险、交通不便,所以经济一直比较落后,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千山万弄行路难,出门背篓爬高山,云梯架在悬崖处,手攀脚蹬心发慌。”民谣中传唱的正是大化许多深山村屯在过往的真实写照。虽然出发前林忠伟已向多方打听,大致了解到那里的情况:不通公路、缺水无电、贫瘠荒凉……他充分做好了心理准备,可到达目的地时还是颇为吃惊。大化古河乡几乎没有多少地可利用,有的村屯人均不到0.3亩地,想种点粮食自给自足都不容易。举目低头,周围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山、石块,印证了“九分石头一分土”的描述。

  古河乡怀和村是林忠伟的驻村点之一。全村有21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323户1024人。长期以来,全村的人畜饮用水仅有一处山涧泉水,水量太少,平均每年缺水时间长达4个月以上,大多时候只能“靠天等水”。虽然全村自建有数十处蓄水池,但是水池容量小且严重渗水,蓄水情况并不理想,雨后蓄水时间很难超过一个月,而且水质不佳,严重影响了村民生产生活并制约了经济的进—步发展。驱车前往一户韦姓的养羊人家时,途中弯多、崖深、坡陡峭,路越来越狭窄。在车辆无法前行后,大家只能沿着坑坑洼洼的泥径徒步。许久,终于到达调查对象的家——上下两层的房子,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牛羊,浓重的粪便味挥之不去。在闲聊当中,林忠伟突感内急,借用厕所。所谓的“厕所”是二楼角落里用几块木板拼成,之间隔出一个洞,下面一层就是圈养牛羊的地方。如厕后,人粪、牛粪、羊粪混合在一起,脏乱臭。林忠伟找水洗手却遍寻不到水龙头时,才想到这里一直流传有“人畜饮水贵如油”“鸡羊要喝水,我们煮饭不洗米”的说法。连做饭用水都困难,怎么可能有水洗手这样奢侈的待遇呢!

  在扶贫调研的日子里,他曾多次遭遇暴雨山洪、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也曾多次与狼、蛇等动物不期而遇,还曾在深山遭遇汽车故障,深夜徒步20多公里才回到驻地。林忠伟不在乎种种恶劣的客观环境。“不被当地村民接受理解才是最难受的,有些人的冷嘲热讽、风言风语确实令人心寒。”林忠伟表示,既然来了,那就要攻坚克难,丝毫没有退却的念头。他挨家挨户地走访,全心全意地为村民排忧解难。

  他认为,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拿到第一手材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来,当村民们看到林忠伟不是走过场,而是来干实事,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也就敞开胸怀接受他。他们愿意在林忠伟的带领下共同努力奋斗,改变落后面貌。在林忠伟的调研、反馈、建言、引资下,一个个民生项目相继落地完成:敬老院、人畜饮水工程、学校、村两委办公楼、村文化室、沼气池、危房改造、良种引进、外出务工对接等等。他为大化引资援建两所希望小学,为古河乡怀合村引资50万元援建大水柜,为古河乡弄法村和怀合村引资修建村两委办公楼并援建6.8公里村级道路,为古河乡政府引资50万元援建敬老院……林忠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基层同志同吃、同住、同劳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扶贫四年间每年荣获自治区扶贫先进个人称号,以及河池市委、市政府和大化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授予的优秀指导员称号。

  

林忠伟到贵港企业调研

  【咨政建言献良策】

  林忠伟充分利用扶贫工作的有利时机和自身特长与优势,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长期的调查研究,使林忠伟对民生有了深度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他把这些见解整理成集,公开出版了民生调研三部曲——《就业!就业!》《居民!居民!》《扶贫!扶贫!》。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下,促进广西有质量、有效益的就业增长,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在哪里?如何解决广西城镇化过程出现的新问题?广西的扶贫扶什么、怎么扶?民生调研三部曲给读者带来了思考。《广西日报》评论《扶贫!扶贫!》时提到:“该书不仅记录了作者真心真意倾心扶贫的经历,还阐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广西扶贫开发工作的部署,真实地揭示了贫困地区的现状和基层干部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强烈愿望和决心,浓缩了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基层与群众紧密相连的心路历程,真实展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担当。书中发奋图强、情真意切的动人故事,荡涤灵魂,感人至深,传播正能量。”

  此外,他还独撰了多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质量调研报告。例如《广西民营企业重大项目融资难问题对策研究》《创新扶贫模式,加快广西糖业市场化转型研究》《大石山区致富带头人奇缺问题对策与建议》《中小学生课外书奇缺问题对策与建议》《大石山区农民稳步增收问题对策与建议》《农民组织化与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对策与建议》《扶贫攻坚问题对策与建议》等。截至目前,他已有81篇咨政报告(调研报告)获中央领导或自治区领导重要批示和肯定,为自治区有关部门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其中,有10项自治区级重大课题由他承担调查研究并主笔报告,荣获了30多项省部级、地厅级的各种奖项。林忠伟的多项成果都是调研当下“三农”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且进入了高层领导的决策视野。同时,他作为专家被选派到艰苦地区做扶贫工作,走出了一条社科工作者通过扎扎实实的草根调研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措施的新路子。

  2012年3月20日上午,在全区选派机关干部担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暨新一轮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动员电视会议上,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表扬了林忠伟所作的突出贡献,肯定了他的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所选择的扶贫道路。2019年,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广西优秀专家、自治区党校二级教授陈学璞首次提出“广西社科界林忠伟现象”后,广西教育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容本镇和广西优秀专家、广西社科院研究员蔡定国等多名专家学者在多个场合赞誉了“广西社科界林忠伟现象”。

  

2009年春节前夕,林忠伟到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河乡中心小学捐赠衣物

  

  【乡村振兴谱新篇】

  如今,他对“三农”的关注从未中断,仍坚持奔走在田间地头,对“三农”课题研究孜孜以求。脱贫攻坚收官后,广西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四五”开局,林忠伟将更多的目光与精力聚焦在乡村振兴,从政策支撑、措施落地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积极为广西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当前,人才短缺,人口老龄化、空心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难题。想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实行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大学生是未来,是人才。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才振兴,必须要把人才放在首要位置。”林忠伟谈到,大学生多到农村走动有助于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也有助于乡村振兴加速提质,二者相得益彰。如何让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牵挂农村,勇于返回农村、建设家乡,是值得思考的课题;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也应该要了解农村、熟悉农村,鼓励他们到田间地头走一走,看一看,才知道一粒米的来之不易,才会更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林忠伟认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了解农民的所需所想,找准各类对象的教育培训需求是关键。“有些农民培训班看起来高大上,邀请千里之外的知名专家、教授来讲课,农民却听得一头雾水,久而久之就失去了积极性。”林忠伟建议,这类培训班可以邀请两类人来担任讲师:一是农技人员;二是民营企业家。农技人员有技术也有经验,既有指导性,又接地气,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民营企业家则发现商机,为农产品销路提供保障,带领农民致富。人才兴则乡村兴。林忠伟坚信,只要政策给力、农民努力、社会各界出力,在齐心协力下,广袤田野一定会焕发活力,广大乡村一定会变得美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