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广西 > 文化杂谈 > 正文

边关乡土“演奏家”李伟干

发布时间:2021-11-14 20:57:03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作者:农 林 文/图 阅读:1833

  他除了不会吹牛,什么都会吹。

  他叫李伟干,1963年生,龙州县天琴艺术传承中心演奏员。他会吹笛子、唢呐、啵咧、葫芦丝、喉管、单簧管、长号、小号、萨克斯等。从1979年在龙州新风剧院,16岁的他用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开始,到如今他经常在各地舞台用龙州独有的古老乐器“啵咧”演奏《侬峒欢歌》等,他演奏的身影与边关龙州多彩的传统民族歌舞,已成为龙州人挥之不去的舞台印象。

  

李伟干正在用“啵咧”演奏。农 林 摄

  青涩少年自制笛

  李伟干的老家在龙州县上金乡,上金是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所在地。

  李伟干小时候对村里高音喇叭里传出的笛子声特别感兴趣,喇叭里一播放笛子独奏,他就兴奋得不得了,总爱跑到喇叭下仔细地听,跟着打节拍哼旋律,嘴里还不自觉地“吹”了起来,仿佛自己就拿着一支笛子在吹。本乡有一个人会吹笛子,笛子是他用竹子自制的。李伟干对这个人崇拜极了,一有空就跑去看他吹笛子,也偷偷看他的笛子是怎么做的。后来,李伟干“偷师”成功,他自己找来一根竹子,用小铁棍烧火钻了8个孔,拿蒜头上的薄皮膜当笛膜,经几次试验,笛子制作成功。当时李伟干正在读初中,老师见他爱好文艺,喜欢吹笛子,就把他招进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就这样,从初中到高中的4年时间里,李伟干就成了学校文艺队的笛子演奏员,当年他在学校舞台上吹得最多的是《扬鞭催马运粮忙》《牧民新歌》《绣金匾》等曲目。一支自制竹笛所吹出的明亮旋律,是青涩少年李伟干最难忘、最快乐的记忆。

  文艺青年显风采

  1979年5月,龙州县文工团招收演员,李伟干以笛子独奏特长被招入县文工团当学员。1979年5月到1980年底,作为学员,李伟干在文工团里的工作是“半演半农”、费用自理,意思是团里有排练和演出任务,他就来,如果没有他就回家做农活,不仅没有工资,而且还要背米带钱来自己解决伙食问题。境遇是苦的,但李伟干全然不顾这些,凭着对艺术的酷爱和执着追求,他忘我地投入到演艺工作中。

  1979年前后,县文工团主要是演粤剧,粤剧需要用唢呐、喉管、单簧管伴奏,团里安排李伟干吹这些乐器。那时没有老师教,全凭李伟干自已琢磨着学。为了尽快学会吹唢呐,李伟干坐6个多小时的长途班车到南宁,慕名找到广西壮剧团的唢呐老师阮仕珠、李平,要求拜师学吹唢呐。但两位老师没时间教,李伟干只好等这两位老师排练时,在窗口看,用心记,回来后他就跑到南宁公园,回忆着老师吹奏时的嘴型、用气、指法等进行练习,一练就是20多天,当时他往返南宁的车费、在南宁的食宿全部自理。从南宁回来后,他每天第一个提前上班练习吹奏,晚上也都用在练习上。有时回到村里,也每天在田间地头练习。每练完一个曲子,他都汗流浃背,全身湿透。此后在文工团的多年时间里,李伟干就是凭着艺术天赋和这种刻苦耐劳精神,很快学会了其他吹奏乐器,并达到了专业水平。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龙州县文工团(1985年改为边防文工团)主要任务是到边防部队驻地进行慰问演出,同时每年也有几十场的下乡惠民演出。李伟干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演出,负责唢呐、啵咧、笛子、萨克斯、葫芦丝独奏,以及用单簧管、长号、小号等与乐队的共同伴奏。这些年中,他用各种乐器独奏的歌曲《欢迎英雄凯旋归》《骏马奔驰保边疆》《我是一个兵》《春风又绿黄河岸》《山村来了售货员》《公社一片新气象》《欢庆节日》等,受到部队官兵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到边防部队驻地演出是很辛苦的。有时要到高山上的部队阵地演出,汽车无法开上去,李伟干就和其他演员们一起卸下音响、道具、乐器、服装等,肩挑人杠走上山,往往要走四五十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才到山上。有的山上哨所只有一、两个哨兵,且山高路陡,即使这样,文工团仍派出几个人的小分队爬上山专门为哨兵演出,李伟干是小分队成员之一。有一次爬山时,李伟干不小心摔了一跤,手臂和手指受伤流血,疼痛不已,但爬到山顶后,李伟干仍忍着剧痛为哨兵演奏。有一次连续演出了近20天,且每天两、三场,李伟干病倒了,人很虚弱,但他仍咬牙坚持演出,直至完成最后几天的演出任务。

  几十年来,李伟干演出的足迹遍及边陲山山寨寨,每一条通往炮台和哨所的崎岖山道都留下了他的脚步,龙州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村庄都荡漾过他的演奏声。他的节目,成了广大边防战士和群众的期待,他的每次演出,都获得了大家热烈持久的掌声。

  成稳壮年盼艺传

  经过几十年的磨炼,李伟干对各种乐器的演奏技艺更好娴熟精湛,特别是“啵咧”演奏,人们都说他是乡土“演奏家”。

  啵咧是一种古老的壮族传统乐器,流传于龙州县金龙镇一带,因其吹奏时发出“啵咧啵咧”的声音而得名。啵咧形似唢呐,又像双簧管,用荔枝木或桑木挖空制作,由管身、管头、哨嘴、喇叭构成,全长约40厘米,原有7个音孔,后改良为8音孔。音色优美动听,比唢呐柔和甜美,比双簧管明朗清脆。目前,在龙州县甚至崇左市,仅有个别民间老艺人能吹“啵咧”,但能在舞台上用“啵咧”完美地演奏一首曲子,除了李伟干,再也难找第二个人。

  2009年和2019年,李伟干分别两次赴北京,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啵咧”演奏节目,还应邀到中央民族大学表演“啵咧”,由此可见,“啵咧”这一面临失传的古老壮族乐器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切和重视。近年来,李伟干在舞台上更多地演奏“啵咧”,曲目主要有《侬峒欢歌》《壮乡丽江情》《壮乡抒怀》等,他这样做,主要是想通过自己的演奏,唤起公众对“啵咧”的关注、喜爱,更希望年轻人来接他的班,继续吹响“啵咧”,让壮族传统乐器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