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微事 > 乡村振兴 > 正文

产业领跑瑶乡致富有门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有盼头

发布时间:2021-06-08 18:02:32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作者:马慧蓉 阅读:3567

  


  车子在公路上疾驰,放眼望去是连绵不断的山脉和经雨水润色后愈发苍翠的树林,山间烟雾流转,或缠绕山腰,或落在树冠上,如轻纱般朦胧而又柔软,低低的,仿佛一伸手就可以触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坚持用足、用好、用活民族政策,服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全市呈现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石榴花开美邕城”的崭新面貌。此行我们便是前往南宁市上林县镇圩瑶族乡,去探一探党的民族政策究竟是如何在民族地区落地实操的。 

  


  扶贫车间内,工人正在认真作业。

  

  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


  为了让群众搬得了家、就得了业、致得了富。早在2017年,镇圩瑶族乡政府就与企业合作,开展“扶贫车间到村头”等项目,在排红村、龙贵村、洋造村、佛子村等陆续建立起扶贫车间,吸纳了一大批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不仅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特别是留守妇女的就业难问题,还吸引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镇圩瑶族乡移民安置点共有搬迁户208户795人,罗春丽一家就是其中一户。他们本是古登村人,丈夫身体不好做不得重活,家中又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只能靠种地来维持生活。2018年11月,搬到扶贫安置点后,她也还是回老家干活。2021年2月,南宁中禾箱包有限公司在镇圩瑶族乡移民安置点开设分厂,并面向当地招收工人。箱包生产项目属于劳动密集性、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对技术、文化程度等要求不高,且用工需求量大,年满18岁-55岁均可。工作轻松,易学易上手,不仅能赚钱,离家也近,大家都觉得这是好事。于是这个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一开,许多像罗春丽这样妇女以及其他闲散劳动力迫不及待纷纷报名进厂工作。“我可以赚一点生活费补贴家,离家近,方便照顾家里。”面对记者的提问,罗春丽有些羞涩,但说起这些,她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

  据了解,这一扶贫车间属于“粤桂扶贫协作”项目,目前已建立3条生产线,劳动用工60人,吸纳脱贫户18人。该厂实行计件工作制,以机动岗位为群众提供就业,工人平均工资都有2500元以上。该分厂还计划将部分手工作业外发至家庭,带动周边闲散劳动力参与生产,提供灵活就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产业兴村助农增收致富

  


  镇圩瑶族乡地处上林县西北部大石山区,多年来处于“老少边穷”地区之列,全乡以瑶族、壮族为主,其中瑶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30%。石山多,田地少,受自然环境限制,人们主要依靠种水稻和能适应山地土质又耐旱的玉米来维持生计。产业项目单一,发展极其薄弱,要怎么发展,才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镇圩瑶族乡决定补短板强弱项,因地制宜发展村寨特色产业,如桑蚕、猪、牛、鸡、水稻等产业,让各民族群众能从根本上脱贫。

  为此,镇圩瑶族乡投资350万元建成洋造、佛子、排红、龙贵4个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筹措资金398万元在洋造村、佛子村分别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等。此外,各个后盾帮扶单位也积极提供帮助。如洋造村的后盾单位南宁市政协引导帮扶当地各同胞众发展水稻、鸡、桑蚕+食用菌“3+1”特色产业,帮助建设发展光伏、食用菌、桑蚕、葡萄、电商等村集体经济项目。产业是有了,但怎么卖、卖给谁又成了新难题。

  “我们村先人一步建立了洋造村电商扶贫服务站,通过“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方式,收集特色农产品并进行包装等。”南宁市政协派驻洋造村第一书记马立学介绍说。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以及南宁市政府办公厅分别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消费扶贫!这可真是一场及时雨!洋造村干部们都喜出望外。销路打开了,村民们都觉得日子更有盼头了。

  哪知同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当时村民合作社带领90户贫困户投资20万元种的姬松茸和香菇正值产出高峰期,这打得大家一个措手不及。传统的销售渠道几乎全部中断,这可怎么办?要不试着在网上卖?村干部们尝试开通了“洋造土货”的微信小程序,厚着脸皮当起“微商”,在朋友圈、社区团购群卖起了大米、花生油、香菇、木耳等“土货”。不想这效果竟出奇的好!疫情发生以后,洋造村累计销售“土货”70批,销售额高达45万元。截止2020年底,该电商扶贫服务站销售额突破3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75.68万元。“我们洋造村将成立村办企业,创建网上销售平台,将致富能人等培养成一批直播达人,直播到货,帮助群众特别是单家独户的村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不断拓宽增收渠道。”马立学说。

  科技解锁“云养猪”好模式

  


  通过大屏幕可以清楚地看到猪舍内的情况。

  

 扬樊合作社负责人樊彬彬现场展示如何操作“云养猪”系统。


  2019年以前,佛子村曾是镇圩瑶族乡的深度贫困村之一,贫困发生率36.26%,但后来佛子村却因为“云养猪”大大出了名。

  一个偶然的机会,樊彬彬在网上看到关于政府养猪的帮扶政策。养猪的话,县里、乡里竟然还有补贴发!他想,既然国家这么看重养殖业,那一定大有可为,跟着政策走总没错。2019年,他毅然放弃了做家电的工作,研究起如何科学养猪。除了自己上网学、在微信群里咨询专家,他还参加了政府的相关培训。就这样樊彬彬从一个养猪“门外汉”变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同年,好事主动找上门来。原来佛子村后盾单位南宁市政协协调投入资金80万元帮扬樊合作社建好养殖场的基础设施,合作社再出资60万元添设备。佛子村新圩庄养殖场就这样建成了。这个养殖场与一般的养殖场可不一样,光靠两个人就能管好1000生猪!这是怎么做到的?记者们带着疑惑走进扬樊合作社负责人樊彬彬的办公室。

  封闭式的猪舍安装有多路传感器和全自动远程控制投喂设备,35个摄像头全方位、多角度时时监控。樊彬彬现场演示了操作方法,“在这个智慧养猪管理系统上可以查看、调节猪棚温度湿度,远程操作喂水投料等,近距离观看猪的健康情况。这可以减少猪与人员接触,也避免非洲猪瘟的传入,降低生猪患病风险。”只见他点点鼠标,大屏幕上就显示了此刻猪舍内的情况,一旁的电脑上还可以查看养殖的数据,如近两年猪的数量、平均体重、出仓比率,何时打的疫苗等。目前该合作社共有存栏生猪一千头,可年出栏生猪两千头。合作社还通过“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入股分红模式,带动30户贫困户脱贫,现在每年为佛子村集体经济贡献6.4万元。

  不仅如此,养猪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养殖区附近还建了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粪便经处理后就可以用来种植蔬菜。这不仅能解决粪污问题,还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绿色、生态农业循环发展之路。

  农文旅融合助乡村振兴

  离开排岜庄时村民唱起山歌来送别。

  


  瑶山歌艺术团现场表演节目。


  水泥路不断向前延伸,越靠近村庄,路就越平坦,两旁或是成片成片的稻田,或是一块块相互交错的玉米地、桑树地,入目皆是绿意,生机盎然。这便是2017年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镇圩瑶族乡排红村排岜屯。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刚刚进入村口就听见一阵鼓声传来,时而急促时而缓慢,时高时低,忽近忽远。镇圩瑶族乡的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体之乡”的美称,其瑶族传统鼓乐“瑶山鼓”从宋朝流传于民间,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排红村排岜庄更是其中的典型,排岜庄以瑶族、壮族为主,其中瑶族人口占全庄总人口的87%,各民族亲如一家。在排岜庄,热情好客的村民们还唱起了曲调悠扬的瑶族山歌来迎接我们。瑶山歌艺术团还现场表演了入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的瑶族传统舞蹈《上林瑶族猴鼓舞》。团长卢成告诉我们,“大家聚在一起讨论事情或者见面打招呼都会唱山歌。平时主要唱生活、党的惠民政策、唱党的领导下的幸福新生活等。”

  卢成是上林瑶族山歌非遗产传承人,“2009年我们村就自发成立了瑶山歌艺术团,目前团内有30多人,大家都是因为爱好而聚在一起的。”2014年,县里见瑶山歌艺术团没有排练室,就帮他们在村里建起了排练室,平时还给他们提供表演服装等。起初瑶山歌艺术团只是参加村里的婚庆、三月三、达努节等大型活动,他们的名声逐渐传开后,就时常受邀外出表演,古老的民族文化就这样在世人掀开面纱。如《瑶家欢歌》、《猴王戏鼓》、《达努》、和《猴鼓恋粥筒》等节目受邀参加市县、区、国家的表演,并多次获奖。

  通过政府引导扶持,2018年排岜庄还引进忆瑶谷歌项目投资,发展鸡羊养殖、鸵鸟养殖、韭菜花基地,实现农业和旅游的有效结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据排红庄老党员韦兰坚介绍,在党的民族政策支持下,近年来排岜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建好基础设施,如修了路,建了排岜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还兴修水利,解决了村民们的灌溉用水问题。“村里还建了文化活动室、排岜文化广场、民族团结长廊等,群众有了娱乐场地,文化氛围变得更加浓厚。”他说。村民们平时在文化广场开展各项活动,如瑶族新年“达努节”、赛陀螺、上刀山、下火海、瑶寨迎亲、壮瑶山歌对唱、百家宴、土特产评比赛、摸鱼、套鸭、产品展销等,不仅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今后镇圩瑶族乡还将继续走农文旅结合之路,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打造民族团结、幸福和谐瑶乡。 (记者 马慧蓉)

  


  雨后的镇圩瑶族乡美如画。

  


  镇圩瑶族乡扶贫搬迁安置点。


返回顶部